在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蔡晓明的提议下,省委统战部从2013年开始,在全省启动和推进“江西省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基地”建设,旨在通过挖掘和利用我省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统战教育品牌,对广大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提升我省统一战线的影响力,引导全省统一战线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为实现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在2013年底确定井冈山教育实践基地、瑞金中央苏区统战史陈列馆、广昌高虎脑纪念碑为第一批“江西省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经过各地申报和省委统战部实地考察,并于2014年8月经部务会研究同意,决定命名“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九江中华贤母园”、“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宜春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上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吉安马家洲集中营”等6个场所为第二批“江西省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基地”。为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同心教育基地”对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的教育作用,经过挖掘整理,现集中介绍第一批和第二批共9个同心教育基地的基本情况。
1.吉安市统一战线井冈山教育实践基地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毛泽东率领受挫的秋收起义军余部向井冈山地区进军,成功地收编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装,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实现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折,成功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吉安市委统战部充分发挥井冈山红色资源和统战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于2012年8月在井冈山挂牌成立了“吉安市统一战线井冈山教育实践基地”。该基地依托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井冈山市委党校)的相关资源,探索出集讲课、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模式,以亲身体验为主,用红色精神感染人,注重现场教学,体会感性认识,有效地解决了统一战线传统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让学员在感知中觉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
2.瑞金中央苏区统战史陈列馆
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中央苏区时期是我党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尽管“左”倾错误路线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由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影响,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左”倾路线的抵制,在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比如实施苏区土地法,落实民族政策,策动宁都暴动,争取商人、知识分子、医生等中间力量,成立主要做统一战线工作的“白区工作部”,开展策反、兵运等统战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了适应历史发展的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和理论,标志着党统一战线工作开始走向成熟,对党的统战工作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瑞金中央苏区统战史陈列馆于2007年11月揭牌,该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央苏区统战工作的发展历程,这对于激励广大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思想认识,推进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3.广昌高虎脑纪念碑
1934年7月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奉命在广昌高虎脑一带设防,红军先后进行了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保护山战斗、蜡烛形战斗、万年亭战斗、驿前战斗等六次较大的战斗,历时两个多月,抵御敌人六个师的进攻,打死打伤国民党军4000多人,有力地阻滞了敌人进占中华苏维埃首都瑞金的进程,为主力红军、中央机关的大转移及顺利踏上长征路,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激战,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高虎脑战斗遗址对研究苏区革命史、统战史具有重大的意义。广昌高虎脑纪念碑,位于广昌县驿前镇贯桥村,是为了宣传工农红军和当地人民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于1988年8月建成,是我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成立于1988年,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南昌市政府对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进行了维修建设,总占地面积3万㎡,总建筑面积为11633㎡,陈列馆展厅面积为3000平方米。陈列馆重点展示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及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党外人士)及其他领导人在南昌组织和指挥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组建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历史。馆陈史料生动反映了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宣传党外人士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患难与共的生动事迹,弘扬老一辈爱国民主人士与我们党风雨同舟的崇高风范,开创统一战线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九江中华贤母园
中华贤母园位于九江县城中心的山体,是构建集传统文化展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贤母文化主题公园。九江县委统战部利用贤母文化平台,精心打造文化统战品牌,积极增强文化延展力,广泛开展统战文化交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忠、孝、贤、廉”等传统文化在凝心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6.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以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参加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伟大尝试,在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坐落在萍乡市城东南的安源镇境内。该馆是为征集和保护安源工人运动的文物,研究和宣传这一光辉历史事件而创建。纪念馆基本陈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1921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历史。
7.宜春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宜春市“统一战线同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铜鼓县城西门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及萧家祠,2013年10月21日挂牌成立。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建于1977年,2007年值秋收起义80周年,投入400多万元对该馆进行重新修缮。馆内专设爱国民主人士专题陈列,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从宜春走出的刘采庭、吴有训等11位爱国民主人士支持和参加中国革命的生平事迹。萧家祠系湘赣边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总指挥部旧址,总面积为1950平方米,1987年被列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底已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8.上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位于横峰县葛源镇,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中共闽浙赣省委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红军第五分校旧址、红军操场等。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领导四省边区人民创建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闽浙赣边各路红军游击队被编入新四军,投入了全民抗日的滚滚洪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9.马家洲集中营吉安市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
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位于该县马市镇仙桥村委会松山自然村,由四栋民房和一座祠堂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原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设立的一所专门用来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是抗战时期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贵州息烽、上饶集中营齐名的四大魔窟之一。从1940年6月至1945年1月,这里先后囚禁和迫害了廖承志、张文彬、谢育才、谭汤池、漆裕元等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近500人。建国后,廖承志、谭汤池、漆裕元、曾伯雄、胡宗澹、黄贤度、周志方等一大批曾经在马家洲集中营革命斗争过的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在各级统一战线系统担任过领导,继续为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作用。
10,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
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马蹄岗上,是国家、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设有寻乌调查旧址、寻乌调查专题、红军医院旧址、罗塘谈判四个基本陈列。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并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观点,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罗塘谈判是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的一次成功谈判、关键谈判,是中央苏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光辉典范,在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1,三宝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三宝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简称“三宝瓷谷”),地处瓷都南郊三宝村,地理环境十分优美,陶瓷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是景德镇市珠山区全力打造的陶瓷文化旅游集散地。三宝瓷谷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已聚集了陶瓷相关企业、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作坊画室近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统战成员近百人。
12,罗坊会议纪念馆
罗坊会议纪念馆位于渝水区罗坊镇,距新余市区20公里。馆内陈列《罗坊会议》、《兴国调查》和《新余革命斗争史》三个展室,介绍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罗坊的革命实践和罗坊会议的伟大功绩,以及毛泽东作兴国调查的实践活动,着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和罗坊会议所体现的“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艰苦创业,英勇奋斗;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
13,樟坪畲族乡畲族特色文化教育基地
樟坪畲族乡是江西省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贵溪市东南端,境内有富饶的森林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民族文化。全乡建有8个原汁原味畲族风貌的新村,畲族传统民居展示馆,畲族图腾广场和畲族文化长廊,演出具有畲乡特色的歌舞,弘扬、传承、保护畲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