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
80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目的,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黄埔军校师生是一支重要力量。黄埔师生,包括本校及各分校的教官和学生,参战人数有20余万,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抗敌。有关资料显示,当时有200多名黄埔师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着全国三分之二的精锐之师,在中国战区各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者。
8年全面抗战,有2万名黄埔军校及各分校毕业生血洒疆场,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少将、中将军衔的指挥官有90多人在抗战中为国捐躯。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沉积着多少刻骨铭心的伤痛,浓缩了多少视死如归的抗争,铭刻着多少气冲霄汉的战斗。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80年前的中国大地,投向那些勇赴国难、浴血奋战的黄埔师生……
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如果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伟大的中华儿女,战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国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面对极其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黄埔师生坚定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凝聚起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前赴后继,奋勇杀敌。
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到“不惜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台儿庄血战,黄埔师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从“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卫战,到“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的百团大战,黄埔师生以顽强的意志,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阻击着敌人,推动着抗战胜利的进程。
奋战淞沪线。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挑起“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于1937年8月13日向上海发动全线进攻,将战火扩大。中国军民奋勇抗敌,“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淞沪会战是八年全面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日军投入兵力30多万人,伤亡4万余人,被击毁、击伤飞机200多架、航船20余艘,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人,伤亡近39万人,其中阵亡者10万人以上。众多黄埔师生在此役中正式走上全面抗战的历史舞台。黄埔教官张治中先后担任京沪警备司令、中央军总司令。黄埔教官陈诚担任左翼军总司令。顾祝同、孙元良、宋希濂、李延年、冯圣法、陈素农、黄维、王耀武、胡宗南、黄杰、方靖、郭汝瑰等数十名黄埔师生参与战役指挥。在战役中,一大批黄埔将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的日军殊死搏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黄埔1期生黄梅兴,第18军67师第201旅旅长、黄埔1期生蔡炳炎,第74军58师174旅旅长、黄埔2期生吴继光,税警总团上校副团长兼第5团团长、黄埔3期生丘之纪,第4军90师270旅旅长、黄埔4期生宫惠民,第54军98师583团团长、黄埔4期生路景荣,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黄埔4期生谢晋元,第583团3营营长、黄埔6期生姚子青等为国捐躯。主动请缨到上海参战的黄埔军校教导总队,出征将士7000余人,死伤高达4000人。淞沪会战彻底击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华东地区的工业内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和战斗能力获得了各国军事观察家的高度评价。
搏击大华北。淞沪会战开始后不久,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相继爆发。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将士在抗战的旗帜下走到一起,谱写了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经典案例。国民党方面,黄埔1期生李默庵、彭杰如、刘戡、陈铁、李仙洲等率部在山西忻口地区战斗,多次重创日军。共产党方面,黄埔教官聂荣臻、黄埔1期生徐向前、黄埔4期生林彪等率部在敌后雁门关、平型关一带广泛出击,积极配合友军作战。林彪指挥八路军115师设伏歼敌1000余人,首战即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斗志。在会战中,第14军85师253旅510团团长、黄埔5期生刘眉生等壮烈牺牲。
保卫南京城。1937年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号称15万的国军,抗击20万日军精锐部队。黄埔军人王敬久、孙元良、俞济时、宋希濂、沈发藻、王耀武、冯圣法等率部参战。黄埔军校南京本校教导总队成建制地投入到保卫战中。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许多黄埔军人为国捐躯。教导总队第1旅旅长、黄埔1期生万全策,第88师第262旅旅长、黄埔3期生朱赤,第88师264旅旅长、黄埔3期生高致嵩,第87师259旅旅长、黄埔3期生易安华,第88师262旅副旅长、黄埔4期生华品章等壮烈牺牲。
激战台儿庄。1938年春,日军坂垣师团自胶济线南下直逼临沂,矶谷师团沿台枣支线挺进,欲速取台儿庄以图徐州,贯通津浦。坐镇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李宗仁,指挥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历经月余,歼敌1万多人,取得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心,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高度评价,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在台儿庄战役及其外围战中,出身黄埔的知名指挥官就有汤恩伯、关麟征、张耀明、王仲廉、郑洞国、张轸、潘朔端等,他们或指挥一个方面军,或指挥一个军、师、旅、团,或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或亲率部队冲锋陷阵,为取得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20集团军直属第23师中将师长、黄埔教官李必蕃,第27军46师138旅旅长、黄埔4期生马威龙,第48军173师副师长、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5期高教班学生周元,第85军89师529团团长、黄埔4期生罗芳珪等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会战大武汉。1938年6月至10月,日军纠集100余万兵力,从海、陆、空各方位立体进攻武汉。负责指挥江南地区作战的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武汉卫戍司令陈诚,负责指挥江北地区作战的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九战区和第五战区共动用了130个师和海、空军各一部,共约100万人沿长江两岸及大别山麓布兵防御,开始了抗战全面爆发后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日军损失最为惨重的武汉会战。大批黄埔师生勇赴沙场,包括10多个军的军长、30多个师的师长均系黄埔军校师生,如关麟征、俞济时、王耀武、胡宗南、李仙洲等。他们指挥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近4万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投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第71军军长、黄埔1期生宋希濂指挥的富金山战役和众多黄埔师生参与的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的亮点。特别是万家岭大捷更是抗战中唯一几乎全歼日本整个师团的战役。在会战中,第12军暂编第20师少将副师长、黄埔1期生王桢祥,山东军管区司令部少将副司令、黄埔1期生李大中,第63军153师459旅上校旅长、黄埔3期生钟芳峻,空军第4大队上尉大队长、黄埔8期生李桂丹等为国捐躯。
争夺长沙城。武汉、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日军第11集团军调兵遣将,集中步兵10万人、陆军航空兵团约100架飞机及海军一部的强大兵力,企图集中打击中国军队第九战区主力。从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军先后四次进犯湖南长沙地区。前三次进攻长沙,均被中国军队击退。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在长沙会战中,任职军长、师长指挥部队作战的黄埔军人有李玉堂、夏楚中、张耀明、关麟征、陈沛、罗奇、覃异之、王耀武、傅仲芳、古鼎华、郭汝瑰等。第37军参谋长、黄埔6期生周名琳,第10军190师副师长、黄埔4期生赖传湘,暂编第2军8师15团上校团长、黄埔2期生刘世焱等壮烈殉国。
鏖战昆仑关。1939年秋,日军为封锁中国后方,阻止中国取道越南运送物资,发动桂南战役。11月中旬,日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国民政府调集4个战区5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为夺取战略要地,黄埔1期生杜聿明率中国军队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作为主力部队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战斗开始打响。12月30日,第5军经过浴血奋战重新夺回了昆仑关,歼灭日军第21旅团5000余人,包括敌85%的军士军官,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取得昆仑关大捷。
百团战正太。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晋察冀边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下旬至12月初,八路军第129师、第120师以及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八路军出动105个团40万兵力、20万民兵,向以正太路为中心的华北敌占主要交通线开始总破击。历时3个半月,史称“百团大战”。左权、聂荣臻、徐向前、陈赓、周士第、倪志亮、程子华、李运昌等黄埔师生参与指挥了这次战役。百团大战极大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予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迟滞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远征东南亚。1941年12月,日军轰炸美国珍珠港后,美英两国和中国在共同抗日的基础上结成联盟。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打通关系中国生死存亡的国际交通线——中印公路,抗击日本对云南和友邻缅甸的入侵,中英两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赴缅甸与美英盟军协同作战,开始了大规模的主动出击。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中国远征军吸收了大批知识青年入伍,其中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有1.2万余人,占参战部队军官总数的70%以上,在抗日战争历次战役中比例最高。远征军团级以上的军官有100多人出身于黄埔军校,包括30多位军级将领。在远征作战中,黄埔师生指挥所在部队奋勇作战,创造了同古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等辉煌战例,成功组织缅北滇西大反攻,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远征作战中,第5军200师师长、黄埔3期生戴安澜,第5军96师师长、黄埔3期生胡义宾,第200师599团团长、黄埔5期生柳树人,第66军29师87团团长、黄埔6期生陈海泉,远征军兵站部参谋长兼滇缅警备司令、黄埔7期生李竹林等壮烈牺牲,捐躯异域。
血战常德城。1943年11月初,日军调集7个师团约10万兵力进犯湘西的常德地区,我军集中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约21万兵力迎战。我军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造成敌重大伤亡。12月20日,会战以我军的胜利而结束,计毙伤日军4万余人(毙1万余人)。我军伤亡5万余人。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中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参加此役的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师级以上指挥官有40余人,如王敬久、王耀武、余程万、施中诚、胡琏、池峰城、张灵甫等。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黄埔4期生彭士量,第10军预备10师师长、黄埔6期生孙明瑾,第74军58师参谋长兼169团团长、黄埔3期生柴意新等壮烈牺牲。
转战在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在八路军、新四军营、团职以上干部中,约有60余人出自黄埔军校。他们率部开进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开辟敌后战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埔教官聂荣臻率部创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收复了大片国土,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黄埔1期生徐向前率部挺进平原地带,巩固和发展了晋冀豫、晋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黄埔1期生陈赓率部转战于晋东南地区,巩固、发展了太岳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20师参谋长、黄埔1期生周士第配合师长贺龙,挺进晋西北,参加创建晋绥根据地;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黄埔5期生许光达参加创建晋绥根据地;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黄埔5期生宋时轮创建了雁北根据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官陈毅、项英,黄埔1期生冯达飞、4期生袁国平等新四军将领,创建了苏南、苏北等多处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黄埔4期生赵尚志带领抗联战士转战在白山黑水间,依托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敌后的黄埔师生,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1938年3月初,陈赓率领八路军129师386旅参加神头岭战斗,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3月底,徐向前指挥八路军129师主力在邯郸、长治公路的响堂铺伏击日军,取得丰硕战果。1939年11月,聂荣臻部在河北省涞源县黄土岭地区伏击日军,击毙了日军精锐独立混成旅中将阿部规秀,引起日本朝野巨大震动。中共黄埔师生在敌后战场英勇抗日,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牵制、消耗了大量在华日军兵力。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黄埔1期生左权,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黄埔4期生袁国平,赵尚志等为国捐躯。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黄埔师生奋勇作战、顽强拼搏、赴汤蹈火、不怕牺牲,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正是由于他们以及千万抗战勇士的牺牲,才换来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民族脊梁,国之干城
黄埔师生是抗战的中坚力量,是战场上的灵魂人物,决定着战斗的胜负、战役的进展、战争的走向。他们或承担某一战区、某一兵种的指挥重任,或负责率领某一营、某一连、某一排战士冲锋陷阵,或参与制定战术、文宣动员、后勤保障……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团结抗敌,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领域奋力拼搏,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共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努力建立和扩大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成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两大政治力量的联合极大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但国民党顽固派却肆意制造摩擦,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从民族大义出发,抨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倒退做法,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共两党两军加强合作,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南方局书记、黄埔教官周恩来沉着冷静应对,做了大量工作,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打退反共高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黄埔教官叶剑英在任中共南方局常委期间,通过参加集会、接待来宾、举行记者招待会等时机,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担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期间,亲自走上讲台讲授《游击战争概论》,传播游击战法,促进正面战场游击战术的提高。国民党方面,张治中一向支持国共携手抗战,皖南事变发生后,张治中第一时间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的处理失策。陈诚等人也认为举国都应共赴国难,不赞成发动反共军事行动。在忻口战役、武汉会战等诸多大战中,国共两党的黄埔将士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实际行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与规划抗战方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一大批黄埔师生走上国共两党的军政重要岗位,在拟定抗战路线、制定局部战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面战场方面,以张治中、陈诚、何应钦为主的黄埔教官在完善持久战思想、制订抗战策略方面有着很大的发言权。1936年初,张治中向国民党最高当局建议,划分全国为若干防区,以宁沪为核心着手防御日寇。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治中、陈诚等黄埔将官一直在思考着日军全面入侵后我方如何抵御的问题,拟订了有关方案。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主动进攻,先发制人,在华东开辟第二战场。面对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敌我形势,蒋介石、陈诚等人也逐渐认同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思想,于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持久消耗战略及两个战略阶段的构想,标志着国民政府对日抗战持久战略的全面形成。在敌后战场,周恩来、叶剑英、林彪、徐向前、聂荣臻、陈赓、周士第、倪志亮、程子华、李运昌等黄埔师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总体方针,参与规划敌后游击战的具体策略,积极创建敌后根据地,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推动了敌后抗战的开展。
具体指挥各大战役。在八年全面抗战期间,黄埔师生几乎无役不与,承担着重大战役的指挥重任。张治中先后带兵参加“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指挥以黄埔师生所率部队为主的国军予敌以重创;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胡宗南、黄杰、桂永清、宋希濂、俞济时等黄埔将官,夺得台儿庄大捷等辉煌战果;第74军军长、黄埔3期生王耀武指挥上高会战,取得全面胜利,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在鄂西会战中,第18军第11师师长、黄埔4期生胡琏指挥“石牌保卫战”,痛击来犯之敌,创造一次为数不多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杜聿明指挥部队在昆仑关浴血奋战,缔造“昆仑关大捷”。在敌后战场,林彪、聂荣臻指挥平型关伏击战,取得了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第一场胜利。在远征印缅作战中,戴安澜指挥同古保卫战,创下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战斗记录。第66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长、黄埔6期生刘放吾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数千英军,取得了仁安羌大捷;第8军军长、黄埔1期生何绍周指挥松山战役,连续6次围攻松山,最终爆破攻克松山主峰高地;第20集团军总司令、黄埔1期生霍揆彰指挥腾冲会战,收复古城腾冲;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埔1期生宋希濂指挥龙陵之战,三次围攻后攻克龙陵。
身先士卒上阵杀敌。在国破家亡、强敌肆虐的危难时刻,黄埔师生没有后退,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驰骋疆场,英勇杀敌。在抗战各个阶段,国民革命军中央军的基层军官大多是黄埔毕业生。有的还没到毕业时间,就主动请缨,提前毕业离校,分派到作战部队。面对凶残的敌人,黄埔将士们毫无畏惧,奋勇冲锋,带头杀敌。淞沪会战中,第87师259旅517团1营少校营长、黄埔5期生朱耀章主动请缨上前线,与日军进行肉搏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奉命突围时身先士卒,直扑日军阵地,不幸身中七弹,壮烈殉国。南京保卫战中,易安华指挥全旅官兵死守光华门,激战中头部、腰部、臂部等5处中弹,仍然坚持指挥,最终因伤势太重而光荣殉国。台儿庄会战中,周元率部在蒙城与日军激战,弹尽粮绝后全师2000多官兵壮烈牺牲。在抗战各个战役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黄埔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激发了全体将士的斗志,部队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黄埔师生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荣耀。他们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代表。黄埔师生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显赫战功与顽强意志,感动了全国民众,也赢得了世界舆论和各国人民的尊敬。
淞沪战争进行一个月时,美国记者铁尔特曼冒着战火到罗店、吴淞两地国军阵地考察,他在战地报道中写道:“卫守邻近上海长四十里罗店、吴淞区战线之华军,遭遇机械化武力极重大之集合,而利用之者,复为以悍战闻名之日军,然仍不屈不挠,应付裕如,其英武与纪律,诚值得受最高之赞誉者也。” 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报道称:“中国军队守卫(上海)76天之后,尚有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孤军,困于强敌,力持不屈,使人敬佩之至。”
常德会战中,第74军57师师长、黄埔1期生余程万率部奋勇作战,抵御强敌于常德,震惊中外。当时正值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峰会,商讨对日作战的计划。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媒体得知常德战场的惨烈状况,特意向蒋介石询问了守城部队番号和主将姓名,将余程万的名字记在备忘本上。
远征印缅期间,刘放吾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经过两昼夜的激战击溃了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救出被困于绝境的英军、美国记者及传教士7500多人。这一壮举轰动英美,数十年广为传颂。199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接见了93岁的刘放吾,再三感谢他解救英军的壮举。
黄埔师生的顽强意志,甚至让残暴的侵略者为之折服。淞沪会战罗店保卫战中,姚子青全营500余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凶暴的日军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所折服,在战后将烈士的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曾写道:“(1938年)10月初,第27师团占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的敌军官兵致其亲友信件,其内容几乎全是有关我军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他还撰文指出,以黄埔军校系统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着逐渐丧失战斗意志而徘徊于去留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切不可忽视其威力……”
每一个人,都充满了革命精神、牺牲精神
时穷节乃现,岁寒知松柏。在国家危难之际,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挺身而出,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前赴后继。从巍巍太行到三湘四水,从淞沪前线到印缅边境,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热血。黄埔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贯彻孙中山先生的教诲,深入践行了以“救国救民、视死如归、百折不挠、亲爱精诚”为主要内涵的黄埔精神,生动诠释着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正如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写给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的信中所言:“你们每一个人,都已充满了孙总理和廖党代表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
“救国救民”是黄埔师生的不渝追求。黄埔学生从进入军校那一天起,就时刻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说中就指出:“我们的事业就是救国救民。”“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遵照中山先生的遗训,黄埔师生将以身许国、精忠报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驱逐倭寇、光复国土作为奋斗目标,争先投入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之中。“打日本,救中国”,成为黄埔师生的共同心声。忻口战役中,刘眉生在阵地上致书妻子说:“愿以七尺之躯,以报生我育我之故土,即令战死沙场,我之荣矣。”常德会战中,孙明瑾亲冒弹雨,指挥全师突围,不幸中弹牺牲,临终前忍痛高呼:“中华儿女要壮烈,不畏死,不贪生,牺牲生命,救国救民,努力杀敌!贯彻命令,达成任务!”和刘眉生、孙明瑾一样壮烈牺牲的无数黄埔先烈,展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谱写了气贯长虹的爱国华章。
视死如归是黄埔师生的生命底色。在黄埔师生身上,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广州黄埔军校门口这幅对联是对黄埔师生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面对侵略者的炮火与屠刀,黄埔师生“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抱定必死之心,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没有辜负中山先生“要以黄埔学生为骨干,训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的期望,践行了“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誓言,以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模范行动,激发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抗暴御侮、血战保国的精神传统。在罗店保卫战中,姚子青率部抗击日军陆、海、空军三方夹击,苦守一周后,率残部与攻入城区的日军肉搏,殉国前仍然拼力呼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全营官兵无一生还,全部壮烈殉国。带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南京保卫战中,易安华亲率部队向敌阵穿插,后在转移途中被敌弹击中而牺牲。他曾引诗赠子女,“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心迹可见一斑。常德会战中,日军在进攻受挫时,采取“攻心”战术,散发诱降传单。担任守城任务的余程万见到这种传单,批上两行字:“黄埔军事教育,无悬起白旗之一语。”余程万慨然说道:“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枪使一枪。无枪则使刀矛或砖石木棒,与敌人死拼。直至弹尽粮绝。”“无论敌人对我们施以多大的压力,我们唯一的答复是血,是死!”黄埔师生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大义和浩然正气。
百折不挠是黄埔师生的内在品格。每一名黄埔军人身上,都充满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再到武汉保卫战,从四次长沙会战到豫湘桂战役,黄埔师生一直在抗击着侵略者。“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黄埔师生从来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黄埔师生意志品格的真实写照。“三光”政策吓不怕,狂轰滥炸打不倒,极端困难压不垮。“头枕砖,秸做炕,夜半赶路拂晓战”,黄埔师生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以旺盛的斗志弥补装备的缺陷,抗击着在武器装备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敌人。赵尚志指挥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作战,在日伪军重兵围堵下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保存并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左权在敌后指挥部队开展游击战,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等战斗的胜利,他还系统总结、创新游击战术,被誉为“中国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常德会战中,彭士量率部固守石门镇阵地,与日军相持八个昼夜,使敌人无法前进半步,后遭日军飞机轰炸而不幸壮烈牺牲。在远征军缅甸防御战中,戴安澜指挥200师在内缺弹药、外无援兵的不利形势下,与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日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取得同古保卫战的胜利。黄埔师生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亲爱精诚”是黄埔师生的人生信条。孙中山先生曾教育军校师生要“同学同道,生死共赴”。什么叫“同道”?孙中山解释说,就是“为振兴中华,团结友爱,悲喜同心”。为此,他特地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亲爱精诚”是黄埔建校的精神动力,也是黄埔师生的人生信条。在军校求学期间,黄埔同学一齐学习结伴训练,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在东征、北伐的战场上,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并肩战斗,密切配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破坏国共合作,黄埔师生扼腕叹息,痛彻心扉。“九一八”事件爆发后,许多黄埔师生呼吁停止内战,国共再次联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36年12月,徐向前、林彪、左权、罗瑞卿等黄埔学生联名发出了《致国民革命军黄埔同学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抗战的旗帜下,广大黄埔师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弃个人恩怨,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在忻口战役中,林彪、徐向前、聂荣臻、陈赓率领的八路军部队深入敌军两翼及侧后开展游击战斗,袭击敌人的后方,破坏敌人交通运输,切断敌人的补给和增援,与正面作战的国军部队进行战役配合;同时用部分兵力直接袭扰敌人第一线攻击兵力,密切与国军部队的战术协同。当时参加正面作战的第14军军长李默庵多年后感慨地说:“我一生历战无数,唯有忻口一战,不同以往,感受最深的就是,只要是中国人,就只有一个敌人。当时真是同仇敌忾呵。”分属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并肩战斗、相互支援的感人故事,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多次上演,书写了一则又一则佳话。
历史的回音
在那场血与火的淬炼中,在那个生与死的战场上,成千上万的黄埔师生,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他们为了挽救国家,舍弃了小家;为了保卫家园,抛却了家人。
罗芳珪,黄埔4期生,第85军89师529团上校团长。台儿庄大战前,他将怀孕的妻子从驻地送回湖南老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在罗芳珪阵亡后的第12天,他的女儿呱呱坠地,却永远没能见到父亲。
钟崇鑫,黄埔6期生,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抗战全面爆发后,随部奔赴淞沪前线,旋及转战南京,在雨花台保卫战中壮烈牺牲。收不到丈夫讯息的妻子张淑英一直坚持打听丈夫的下落,77年后才在台北看到安放在忠烈祠里的丈夫的灵位。
史恩荣,黄埔7期生,第52军25师73旅某营营长,在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其弟史恩华,黄埔8期生,第52军195师1131团第3营少校营长,新婚刚3天就奔赴长沙会战新墙河前线,与全营500余名官兵奋力御敌,全部壮烈牺牲。
……
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兄弟,也是儿子。他们,可能千古留名,或者永世无名。但在国难当头的紧要关口,他们都选择了“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寸土寸血的鏖战中舍命拼杀,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捍卫民族尊严的辉煌诗篇。
当身临前沿阵地指挥的罗芳珪被敌人炮火击中倒在血泊里时,他一定心有不甘,他多么想能继续上阵杀敌,把日军侵略者赶出国门,让即将出生的孩子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成长,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当筋疲力尽的钟崇鑫面对黑压压扑上来的敌人、咬紧牙关奋力拼杀时,支撑他的是对家人的爱,是对侵略者的仇恨,是对民族和国家的赤诚忠心。
当史恩荣、史恩华这对“黄埔兄弟”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坦克大炮,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壮烈牺牲后,淮海平原、潇湘大地萦绕不去的,是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和凛然气概,更是英雄们驱除强虏、光复山河的顽强信念。
……
历史的曙光,永远在最黑暗时绽放光辉;伟大的民族,总能在绝境中浴火重生。正因为有着这些铁骨铮铮的黄埔军人,正因为有着他们的不懈进击和顽强拼搏,古老孱弱的中华民族,才从亡国灭种的厄运中挣脱出来,取得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80年时光流逝,那些不屈不挠的身影,依然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魂,始终守护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时间易逝,记忆不老。
历史不会忘记,黄埔师生的果敢坚决和义无反顾。历史不会忘记,黄埔师生的共赴国难和殊死抗争。历史不会忘记,黄埔师生的巨大牺牲和历史功绩。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缅怀披肝沥胆的黄埔师生,缅怀和感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捐躯的先烈以及一切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牺牲的先烈。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80年前的抗战英雄,已经老去;80年前的抗战精神,光彩依旧。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及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山先生92年前的临终嘱托依然振聋发聩。面对长期分离的台海两岸,面对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一个中国”核心意涵的台湾民进党当局,面对岛内一波紧似一波的“去中国化”逆流,两岸的黄埔同学理应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宣传抗战史实,抨击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历史的荒谬言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情感连结;携手深化两岸黄埔组织交流,助推两岸民间交往,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发出促进两岸统一的强大声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黄埔师生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亲爱精诚的炽热情怀,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推向深入。
荣光,不老。致敬,不止。奋斗,不息!